学校主页|官方微博|登陆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学院动态>>正文
科普协同育人•科研反哺教学: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承办科普研学活动
2024-11-08 08:40     (点击: )

2024年11月3日,正值贵州师范大学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落成启用2周年之际,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与贵阳市云岩区初中地理教师在省级科普基地贵州师范大学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专家讲解,提升云岩区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地理实践力,加深初中地理教师对喀斯特地貌及其生态系统的理解与认识。

科普研学活动团队合影

活动在花江大峡谷的“观山海”观景台拉开了帷幕。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院长周忠发教授首先对研究站的历史沿革与科研成果进行了介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开展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30多年,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地质结构特征、水资源管理、生态脆弱性评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与科学管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地方政府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站不仅是一个科研高地,更是一个科普教育的生动课堂,通过实地考察与专家授课,各位老师能够直观感受到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魅力,理解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进而将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到中学地理科普活动之中,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小卫士。

站长周忠发教授介绍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研究站科普教师陈正山研究员结合台站地质地貌资料向大家详细阐述了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峡谷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及演化过程,讲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发育过程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人们对喀斯特地貌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研究站科普教师郭琪博士着重介绍了关岭台站不同基站的分布概况、各基站的位置、功能以及它们在科研监测和生态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激发了大家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全体成员前往观景台,观察学习喀斯特地貌景观,增强感性认识。

 

陈正山研究员、郭琪博士介绍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之后研学团一行前往“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主站址开展座谈交流会,站长周忠发教授以“立足西南岩溶山区,面向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创新地理学一流人才培养,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做主旨报告,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面向国家战略,推进地理学学科建设;二是厚植学科素养,创新多层次育人模式;三是落实立德树人,重构特色课程新体系;四是深耕岩溶山区,科教赋能新质生产力。该报告强调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科学治理的重要性及其石漠化研究成果在科普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成效,使与会教师对石漠化问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站长周忠发教授做报告

研究站执行主任李渊博士介绍了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展示了研究成果、平台资源及科普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成效,传递了科研反哺教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为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研究站执行主任李渊博士介绍关岭喀斯特野外站建设发展情况

交流会上,还开展了贵阳市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师研修基地落户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授牌仪式。

贵阳市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师研修基地授牌仪式

最后,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方屏、地理教研员黄妮莉老师分享学习感悟,均认为关岭研究站喀斯特生态研究成果惠及中学地理科普教育成效卓著,并深刻认识到保护喀斯特地貌及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表示在此次交流学习中受益匪浅,将把此次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交流会结束后,在研究站各位老师的带领下,研学团队共同前往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几个主要站点进行考察学习。

在喀斯特旱地农业观测试验场,研究站执行主任李渊博士向大家介绍了该站点主要研究不同干旱程度下土壤呼吸与物侯观测项目,通过系列参数的变化规律,为喀斯特节水农业提供科学参考,让教师们对土壤呼吸测定及物侯观测有了直观认识,对节水农业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研究站执行主任李渊博士介绍喀斯特旱地农业观测试验场

研究站科普教师杨坪坪副教授讲解了人工模拟实验系统的运作机制及径流流速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现场演示,教师们亲眼见证了科学实验的严谨与精准,对水文循环及水资源管理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研究站科普教师杨坪坪副教授模拟演示人工降雨及观测径流流速

研究站科普教师郭琪博士在喀斯特峡谷经果林高效节水农业生态系统观测场,讲解了该站点主要通过对比局地小气候和检测植被生理生态,展示了峡谷不同植被生长状况和局地小气候的差异,教师们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及植被与气候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喀斯特峡谷关键带水文观测场,研究站科普志愿者石春茂博士介绍了喀斯特关键带的主要观测原理及目的,使教师们对水文观测的重要性及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水文特征有了全新的认识。

   

郭琪老师、石春茂博士介绍相关站点

最后,研究站科普活动负责人周光发教授总结本次科普研学实践活动并提出将台站科普资源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建议。他认为,依托台站开发的喀斯特生态文明科普课程资源融入中学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能有效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地理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研究站科普活动负责人周光发教授总结本次科普研学活动

本次科普研学活动不仅为云岩区初中地理教师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实地学习机会,也为大家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深入考察学习,教师们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地理科普资源融入中学地理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们将把此次科普研学的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为培养更多具有地理实践力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贵州师范大学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23年11月获批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并成为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成员单位。台站以石漠化治理和喀斯特生态系统保护为主题,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社会对喀斯特地区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

在研究站成立以来的2年中,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研究站接待并组织开展了贵阳市高中地理学科带头人工作站综合实践、大学生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三下乡”科普实践、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科学考察、香港中文大学教育部内地与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等科普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向外界展示了贵州喀斯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并宣传了贵州喀斯特科普。今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将继续在研究站按照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管理相关办法开展好各项科普教育工作,宣传喀斯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体,赋能国民科学素养提升。

图文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一审(校):周光发;二审(校):张帅;三审(校):周忠发


上一条:“科普资源融入实践教学,学科引领创新育人模式”论坛活动成功举办
下一条:赓续黄大年精神 创新育人模式——科研反哺教学系列讲座
关闭窗口